當(dāng)然,如果拋開“賣淫”、“犯罪”這些性質(zhì),看這位16歲的少年本身,無疑應(yīng)該是非常聰明、很有能力的;否則,他也不會做到這個團伙的首腦,更不能讓手下幾十號人服服帖帖。然而,這樣的“聰明”或“有本事”,顯然是“好鋼用在了刀背上”,可惜用錯了地方。假設(shè)這位“首腦”走的是正道,而不是去組織賣淫,其個人前程、或?qū)亦l(xiāng)重慶可以作出的貢獻,當(dāng)是另一番讓人艷羨的景象。
這位16歲的重慶少年確實可惜了;一聲“可惜”的背后,竟也令人生出濃濃的疑惑:這人又是怎么樣的家庭背景?可以生得如此聰明、卻又無奈步入了歧途?
在沒有更為詳盡的驗證信息之前,很多推斷或都只能來源于猜測與想象。但是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判斷,應(yīng)該可以成立:一是這位16歲少年的自身價值觀,不但是因其尚未成年而沒有完全成型,而且是形成了一定的歪斜和扭曲;二是他的家庭、以及所處的周邊環(huán)境,對他形成了欠缺正向的影響。他有可能十分孝道,說不定還很講誠信,甚至可能坐公交車遇上老人會主動讓座;但是“組織賣淫”這一違法犯罪事實,卻成為他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深刻烙印。
面對這位鋃鐺入獄的重慶16歲少年,需要反省的還不僅是其本人或父母。如果以16歲為界,由此倒推四五年的時間,這位孩子的父母、老師,或是其他一切可以對他施加影響的人們,又是如何在判斷、或修正他身上體現(xiàn)出來的人生價值追求?再往前面倒推三五幾年,也就是這位孩子剛剛背上書包,步入學(xué)校的光景,他所看到的、聽到的,又會是什么樣的畫面、以及哪些令其記憶深刻的話語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