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政:恩威兼施
公元465年(和平六年)五月,文成帝死后第二天,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,是為獻文帝,馮后被尊為皇太后。獻文帝即位后,由于貪權狂傲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欺凌這孤兒寡婦,陰謀篡位,北魏中樞政治又面臨嚴重的危機。
公元466年(天安元年)二月間,乙渾三番五次地對安遠將軍吏部尚書賈秀說:“你應該要求朝廷給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號。”乙渾的僭越用心昭昭。賈秀卻說:“像我們這樣的庶姓哪配稱公主?我賈某寧愿死在今朝,也不會自不量力,貽笑后世!”乙渾大怒,惡狠狠地罵道:“老奴官,真是不識相的東西!”侍中拓跋丕(后改為元丕)聽到這一消息,知道乙渾謀反已是迫不及待,便急告朝廷。早已胸有成竹的馮太后立即進行秘密布置,定下大計,下令拓跋丕、隴西王源賀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渾,鎮(zhèn)壓叛亂。很快,令朝野上下怨聲一片的乙渾便被捕殺,夷滅三族。平定乙渾之亂,穩(wěn)定政治局勢,馮太后表現(xiàn)出果敢善斷的政治才干。接著,她再露鋒芒,宣布由自己臨朝稱制,掌控朝政大權,以杜絕因皇帝年幼再發(fā)生朝廷遭奸臣憑凌的事情。馮太后這次臨朝聽政,前后僅有十八個月的時間。她憑借多年宮中生活的閱歷和非凡的膽識,穩(wěn)定了北魏動蕩的政局。
公元467年(皇興元年)八月戊申,京師平城的紫宮傳來了嬰兒的啼哭,原來是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個兒子——拓跋宏。馮太后喜得長孫,自然十分愜意。這一天,天氣清爽,她見拓跋宏長得白白胖胖,心情格外舒暢。時隔不久,她就決定停止臨朝,不聽政事,由已經(jīng)14歲、初為人父的獻文帝親政,轉(zhuǎn)而擔當起撫養(yǎng)皇孫拓跋宏的責任。獻文帝親政以后,頗想有所作為,貶斥了不少馮太后寵重與信任的人,并試圖重用提拔一些對馮太后不滿的人,以結(jié)成自己的心腹。一開始,馮太后對獻文帝的所作所為雖然感到心中不快,但也沒有立即發(fā)作。到了公元470年(皇興四年),馮太后再也忍無可忍了。事情是從李弈身上引起的。
自文成帝死后,年輕的馮太后不耐守寡的孤寂與冷清,再加上北魏乃是少數(shù)民族政權,這一時期的拓跋氏,在婚姻關系上尚保留著許多原始婚姻形態(tài)與遺風,男女之防不甚講究,貞節(jié)觀念更是淡薄,馮太后就很注意那些美貌男子,以便選來做伴。李弈是官宦子弟,長得儀表堂堂,風流倜儻,兼之多才多藝,善解人意,因而深得馮太后寵愛,經(jīng)常入侍宮中。公元470年(皇興四年)秋天,李弈的兄長、尚書李敷的好友——相州刺史李?因罪被告發(fā),主持審理此案的官員提示李?牽連李敷兄弟。李?為了自保平安,竟無端捏造、羅列李敷所謂不可告人的“隱罪”二三十條。獻文帝借機下令,將李敷兄弟打入死牢。這年冬天,李弈與哥哥李敷、堂兄弟李顯德等人同時被殺。北魏騎馬武士陶俑李弈死后,馮太后失去了一位甚是相得的情人,心中極難平靜,據(jù)《北史·后妃傳》載,獻文帝誅李弈,“太后不得意”。后來,獻文帝又把李?擢為尚書,參決國政,使馮太后更無法容忍。于是,她利用自己的聲威與勢力逼迫獻文帝交出皇位。獻文帝本人雖則聰睿夙成,剛毅有斷,但生性喜好黃老(道)、浮屠(佛)之學,常常與朝中士大夫和沙門(僧人)一起高談玄理,也給人一種雅薄富貴、厭倦國政、不以天下事為意的印象。在馮太后的強大壓力下,獻文帝曾想傳位給素有時譽的叔父——拓跋子推,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聯(lián)合反對。無奈,他只得在公元471年(皇興五年)八月,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,正如《魏書·天象志三》所說:“上迫于太后,傳位太子。”太子拓跋宏即位,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。獻文帝自己則做了太上皇,這一年,他只有18歲,恐怕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了。
孝文帝即位之初,已移居崇光宮的太上皇并沒有完全放棄手中的權力。不僅朝廷上重要的國務處理都要向他奏聞,他還屢屢頒布詔書行使大權,甚至親自率兵北征南討。公元475年(延興五年)冬十月,已為太上皇的獻文帝在平城北郊對蠕蠕遣使朝獻貢物,舉行了大閱儀式。這一切,使馮太后越來越覺得,自己要再次出面執(zhí)掌朝政,太上皇已經(jīng)有礙手腳。就這樣,又一場宮廷事變悄悄引發(fā)了。公元476年(承明元年)六月的一天,朝廷突然宣布戒嚴,京師氣氛緊張,宮禁之中更是戒備森嚴。不久,太上皇應召前來晉謁馮太后,被伏兵一擁而上擒拿住,強行軟禁起來。隨后,馮太后將其鴆殺于平城永安殿。
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,也就再度臨朝聽政,成為北魏的政治核心。此時的馮太后,已年過而立,無論才識、氣度還是政治經(jīng)驗,都更加成熟了。馮太后再掌朝綱,也面臨著新的挑戰(zhàn)。獻文帝死后,政局又動蕩起來,不僅如此,官吏貪殘刻剝,民眾反叛屢起,也使北魏統(tǒng)治面臨潛在的威脅。為了北魏的長治久安,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,馮太后恩威兼施,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。首先,馮太后對當初誣死李弈的李?下了殺手,既給心上人報了仇,又除掉了一個人人痛恨的貪官,樹立了朝廷整頓吏治的良好形象。其他的不法者,如秦州刺史尉洛侯,雍州刺史、宜都王目辰等因為貪贓被處極刑,長安鎮(zhèn)將陳提等被罰徙邊。一些為官清正廉潔者,則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賞賜。
為了大權獨攬,她還以謀叛罪誅殺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。李惠的弟弟、兒子和妻子也同時被殺。為了清除隱患,馮太后不惜大開殺戒,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滅者十余家,死者數(shù)百人。不過,馮太后對那些明顯沒有政治野心者,往往能加以安撫籠絡。如獻文帝的親信任內(nèi)三郎的婁提,曾因獻文帝被害憤然拔刀自刎,幸而未果。馮太后不僅不怪罪他,反而下詔嘉獎他的節(jié)義。有些心懷不滿的大臣被她的舉動所感服,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潛在的不安定因素。馮太后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,還特別注意培養(yǎng)扶植一些賢能之士做親信,組成一個效忠她的領導核心。在這個領導集團中,有拓跋氏的貴族,也有漢族名士,有朝廷大臣,也有內(nèi)廷宦官。而其中的漢族名士,不少又是她的寵幸之臣。李弈被殺后,馮太后的私生活依舊毫無顧忌,不少健美強壯的男子成為其新寵。馮太后對其中的才干之士,任以要職,委為心腹,這些人多成為她政治上的得力幫手和股肱之臣。
如自稱出身太原(今山西太原)的王叡,自幼傳承父業(yè),精通天文卜策之術,公元476年(承明元年)后,因姿貌偉麗得到馮太后寵幸,一下就被越級擢升為給事中。不久,又被拜為散騎常侍、侍中、吏部尚書,賜爵太原公。其后,王叡還曾勇退猛虎,保護了太后與孝文帝,因而更受親重。另一位是隴西李沖。李沖雖然是因為器能優(yōu)長得到重用,但因其風度不凡,姿貌豐美,也逐漸被馮太后看中,成了她的情夫。馮太后常常將一些珍寶御物贈給他,素稱清貧的李沖,因而成為富室。馮太后臨朝時期,他以心腹之任盡職盡責,太和年間的許多改革措施,多有李沖參與謀劃。馮太后死后,李沖對孝文帝竭忠奉事,明斷慎密,孝文帝也對他“深相仗信,親敬彌甚”,史稱“君臣之間,情義莫二”。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,拓跋丕、游明根、高閭等一時名士也都頗得委重。每當褒美王叡等人,馮太后也會對拓跋丕等一同表揚,以示無私。這些人,成了馮太后臨朝時期的心腹集團。
此外,馮太后還對宦官大加委任;鹿俦緛砉┦聦m中,經(jīng)常生活在帝妃周圍,馮太后臨朝聽政,對其中有才干者也引為親信。所以像杞道德、王遇、張祐、苻承祖等皆由底層小宦官得到提拔,一歲之中而進至王公。馮太后利用他們出入禁闈,預聞機要,形成了“中官用事”的局面。但是,在她臨朝聽政的時期,并沒有發(fā)生宦官專權、脅迫朝廷的現(xiàn)象。這是因為馮太后雖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,但對其行為作了嚴格的限制。《魏書·皇后列傳》稱:“(馮)太后性嚴明,對閹官雖假以恩信,待以親寵,決不放縱自流。左右之人雖有纖介之愆,便遭棰楚杖責,多者至百余,少亦數(shù)十。不過太后生性寬豁仁裕,不計前嫌,事后仍待之如初,有的還因此更加富貴。正因如此,人人懷于利欲,至死而不思退。”
由于培植起一個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團,馮太后的臨朝專政取得了成功,所謂“事無巨細,一稟于太后,太后多智,猜忍,能行大事。殺戮賞罰,決之俄頃,多有不關帝者。是以威福兼作,震動內(nèi)外”。而尤為令人稱道之處在于,馮太后運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鋼鐵般的手腕,縱橫捭闔,排除干擾,對北魏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。
改革:太和新制
太和,是孝文帝的年號。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改革稱為“太和改制”。由于舊史的記載,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這一功勞歸于孝文帝,甚至徑直稱為“孝文帝改革”,而忽視了馮太后的實際作用。其實,在公元490年(太和十四年)之前,馮太后一直臨朝聽政,作為北魏的實際執(zhí)政者,她是“太和改制”真正的主持人。翻開史籍,馮太后勇于改革的蓬勃英姿便會展現(xiàn)在后世讀者面前。這一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遠的歷史影響,正說明馮太后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。
自從拓跋珪開國,北魏政權各級官吏皆無俸祿,平日都要依賴貪污、掠奪和皇帝隨意性的班賞來獲取財富。這在北魏初建之時,作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采取這種方式是不足為奇的。但是,當北魏政權逐漸在中原地區(qū)確立統(tǒng)治地位,這種以掠奪為主的財富分配方式日益給北魏政治帶來嚴重的問題。特別是隨著戰(zhàn)事的減少,戰(zhàn)時掠奪的機會有限,各級官吏為了滿足私欲,便毫無顧忌地盤剝、搜刮民脂民膏,從而導致北魏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統(tǒng)治的危機。面對這一嚴峻的現(xiàn)實,從文成帝時就曾數(shù)次下詔禁貪,獻文帝時也作了嚴格規(guī)定,并有人提出了給官吏班祿的建議,可惜并未能實施。
公元484年(太和八年)六月,在馮太后的主持下,北魏仿效兩漢魏晉舊制下達了“班俸祿”詔書。規(guī)定在原來的戶調(diào)之外,每戶增調(diào)三匹、谷二斛九斗,作為發(fā)放百官俸祿的來源。內(nèi)外百官,皆以品秩高下確定其俸祿的等次。俸祿確定之后,再貪贓滿一匹者,處死。此法的實施,對普通百姓雖有“一時之煩”,但終能得到“永逸之益”。由此引起了以淮南王拓跋他為代表的鮮卑貴族的反對,他奏求停行班祿,依舊斷祿。馮太后召令群臣討論。中書監(jiān)高閭奉表駁論說:“天之大道,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,故車服有等差,爵命有分秩。君班其俸,臣受其祿,自堯舜以來斯道未改。二圣(馮太后與孝文帝)稽準舊式典章,行班祿俸,苛慝不生,上下無怨,止貪殘之心,勸竭效為國之誠。若不班祿,則貪利者肆其奸情,清正者不能自保,這簡單的道理,灼然可知,如何令行一朝便欲去俸?淮南王之議,不亦謬乎!”高閭的話不僅代表了當時一批具有遠見的官僚的意見,而且也符合馮太后的心思。于是,馮太后下詔依從高閭所議,仍舊實行班祿。
為了切實貫徹俸祿制,馮太后還派使者分巡各地,糾舉食祿之外犯贓者。太和八年九月間,孝文帝的舅舅,時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,因貪暴無度,被令在家自裁,地方官員坐贓處死者四十余人。經(jīng)此整飭,北魏吏治大有改觀,貪贓受賄者也大有收斂。班祿的實施,為馮太后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次年十月,馮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,頒布了“均田令”,從而開始在社會經(jīng)濟方面進行重大變革。“均田令”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、按人口分授給農(nóng)民。均田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農(nóng)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,流亡無居者和蔭附于豪強名下的佃客也擺脫了束縛,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,從而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和征稅對象,提高了農(nóng)民的生產(chǎn)積極性。這一制度,使北魏落后的社會經(jīng)濟結(jié)構迅速向先進的封建化的經(jīng)濟結(jié)構過渡,同時為經(jīng)濟結(jié)構的靈活運轉(zhuǎn)補充了新鮮血液。均田令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北魏統(tǒng)治者開始轉(zhuǎn)向接受漢族的封建統(tǒng)治方式。這一制度歷經(jīng)北齊、北周,到隋唐約三百年,不僅使北魏社會經(jīng)濟得到發(fā)展,而且奠定了后來隋唐社會的經(jīng)濟基礎。馮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,既對北魏歷史的發(fā)展作出了重大貢獻,也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(chǎn)。
公元486年(太和十年),馮太后又主持對地方基層組織——宗主督護制進行改革,實施了“三長制”。
自西晉滅亡后,居于北方的豪強世家多聚族而居,設塢壁自保,自給自足。北魏建立后,任命塢主(豪強地主)為宗主,代行地方行政權力。這就是所謂的宗主督護制。在這一制度之下,戶口隱匿現(xiàn)象十分嚴重。政府征收戶調(diào)時,只能依據(jù)戶籍上登記的戶口,但實際上往往三五十家為一戶,千人百口共為一籍,而當時實行的九品混通法,是把一家一戶的自耕農(nóng)民同這種實際上有眾多蔭附人口的宗主戶等量齊觀的。這樣一來,勢必造成國家賦役征發(fā)在數(shù)額、輕重方面的不均,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。為了把豪強隱匿的勞動人口編入國家戶籍,既增加政府編戶,又抑制豪強勢力,大臣李沖提出廢除宗主督護制,實行“三長制”。“三長制”即按照漢族的什伍里甲組織的形式,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層機構,規(guī)定五家為一鄰,五鄰為一里,五里為一黨,鄰、里、黨各設一長,合謂三長,由本鄉(xiāng)能辦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,負責檢查戶口,催征賦役,管理生產(chǎn),維護治安。任三長者,可優(yōu)復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。馮太后見到李沖的奏疏,贊不絕口,便召集公卿討論。中書令鄭義、秘書令高祐等人提出反對,認為此事實難推行,鄭義還以退為進,對馮太后說:“太后倘若不信,就只管試行,事敗之后,當知臣等所言不謬。”著作郎傅思益更是危言聳聽:“若改行此法,恐生擾亂,三長之制,不可執(zhí)行。”太尉拓跋丕卻極力贊同,他說:“太后陛下,臣以為此法若行,公私皆可受益。”另有大臣提出,此時正當農(nóng)忙季節(jié),猝然改制,新舊未分,恐百姓因生勞怨,不如過了秋收,到冬閑時節(jié)再慢慢動手為宜。李沖不同意這樣的意見,他說:“眼下改制,正可使百姓親受其益,使他們明白改制的目的,這正是推行新制的大好時機。”馮太后見眾人莫衷一是,意見很難統(tǒng)一,便將手一揮,止住了眾人的爭論。她用眼光掃視了一下大殿上的群臣,斬釘截鐵地宣布:“立三長,則課有常準,賦有恒分,庇蔭之戶可出,僥幸之人可止,如此看來,又有何不可?”群臣見她已是胸有成竹,就連那些持有異議者也都閉口緘默、俯首聽命了。在馮太后的大力支持下,李沖的建議得以付諸實施。這樣,北魏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地方基層組織,既便利清查蔭附戶口,又確定了課征賦稅的統(tǒng)一準則,防止那些企圖逃避賦役者再鉆空子,從而削弱了地方豪強的經(jīng)濟實力,增強了國力,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權威。
馮太后采取的這些重大改革措施,對于促進北魏由鮮卑族落后的生產(chǎn)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(chǎn)方式的過渡,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動作用。此外,為了使鮮卑族逐漸適應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禮儀制度,馮太后大興教育,尊崇儒法,禁斷卜筮、讖緯之學,從而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。這一點,又為后來孝文帝遷都洛陽,推行大規(guī)模的漢化措施打下了基礎,清除了障礙。